听赵旭东教授聊“乡土中国”如何走向“互惠人类学”——科研部“名家讲堂”又开讲啦!
6月9号那天下午,修德楼202阶教坐得挺满。这是咱们科研部和校团委联手搞的“校园文化浸润行动——名家讲堂”第二场,还拉上了山西财经大学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一起帮忙。主角儿是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的赵旭东教授,人类学研究所的头儿,博士生导师。他带来的题目特别有味儿——“从乡土中国到互惠人类学”。现场得有百十来位老师和同学吧,本科生、研究生都有,都挺投入的。
赵教授一上来就从咱老祖宗的智慧说起,拎出了费孝通老先生那本《乡土中国》——这可是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开山之作啊!他掰开揉碎地讲了费老那个著名的判断:中国社会的根儿啊,在基层就是“乡土性”的。差序格局、人情维系那点儿事、皇权和乡绅的角力、乡村的本色、过去识字人少、“无讼”的传统...这些乡土中国的老底儿,赵教授都给点到了。
但他可没光讲老黄历。话锋一转,赵教授琢磨起传统社会那三个关键点:人跟土地捆得紧、熟人社会、特别看重私人关系和人情的。现在呢?网络社会、数字时代了,他觉得,建立一种“互惠”型的社会关系变得贼拉重要。他分析说,咱们国家朝这个方向走,经历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这四个坎儿(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这块儿,他结合不同人群的心理和实际表现,讲了在五花八门的文化背景(异质性情境)下,这种转型是怎么具体“显形”的。说到底,他剖析了“互惠人类学”这玩意儿,可不光是个冷冰冰的学术概念,它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思想方法,里面藏着我们这时代的深刻需求。
接着,赵教授把视野拉得更开。从英国人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太平洋小岛“库拉圈”贸易奇观,到咱中国古代《诗经》、《百道梵书》这些典籍里藏着的“人情往来”哲学,他引经据典。然后,他特别推崇费孝通先生那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赵教授说,这智慧绝了!它点明了处理人跟人、社会跟社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中国式解法。尤其在当下,面对什么中心与边缘、断裂还是循环、包容还是对立、贫富差距、虚拟现实、距离融合、南北差异、集体个人、经济文化、存在价值...这十大关系困境,费老这思想简直就是盏明灯,价值大着呢!
整场讲座下来,感觉就俩字:扎实!思想有深度,知识成体系,例子多得是,现场气氛也挺活络。赵教授带着我们从“乡土”和“互惠”这两个关键角度,重新咂摸当代的各种关系——家庭、职场、师生、社会、甚至国际交往——背后该遵循的“道”和“术”。想想现在,个人越来越突出,数字技术又把地理距离抹平了不少。赵教授讲的这套“互惠人类学”的理论和逻辑,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太有用了!往大了说,能帮咱理解国家那些大政策大方向;往小了说,对咱在学校里处理好同学关系、室友关系,营造个和谐氛围,那都是实打实的指导。
(专家背景部分也精炼并软化一下):
主讲人赵旭东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系的大牛教授、博导,也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师从咱社会学泰斗费孝通先生。2010年就拿了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社会职务一大堆,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法律社会学专委会会长等等。他专攻文化转型人类学、城乡社会、法律人类学这些方向,学问做得又深又广,发过中英文论文上百篇,代表作有《权力与公正》、《否定的逻辑》、《文化转型人类学》等好几本重量级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