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名家讲堂”开讲啦!赵旭东教授带咱讲述:从“乡土中国”到“互惠人类学”

213168 2025-07-17 26次阅读

上周五(6月9日),咱们学校的科研部和校团委联手,加上山西财经大学黄河流域文旅研究院帮忙,在修德楼202阶梯教室搞了第二场“名家讲堂”。这回请来的大咖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的赵旭东教授,人家可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他带来的题目很有意思,叫“从乡土中国到互惠人类学”,吸引了一百多位老师和同学,本科生、研究生都有。

6c7c1e54-f60d-4911-b1fd-6d046117f204.png

赵教授这场讲座,真不是照本宣科。他直接从费孝通先生那本大名鼎鼎的《乡土中国》聊起——这可是研究咱中国乡土社会的“开山之作”。他掰开了揉碎了讲费老那个核心观点:中国社会从根儿上看,就是“乡土性”的。还详细解说了乡土中国的六个“招牌”特点:啥是“差序格局”(就像水波纹似的人际关系圈)、“私人道德维系”、皇权和乡绅咋平衡、乡土本色是啥样、为啥“文字不下乡”、还有为啥过去讲究“无讼”(不爱打官司)。

聊完这些经典,赵教授话锋一转,开始“再思考”。他说,传统乡土社会有仨关键:人跟土地绑得紧、邻里乡亲熟得很、人情关系看得重。但如今呢?网络时代、数字社会了!他提出,现在建立“互惠型”社会关系变得特别重要。咱国家往这方向走,经历了四个大转变:经济、制度、社会,还有文化。赵教授特别分析了文化转型在现在这个复杂社会里的各种表现,还点明了“互惠人类学”这概念可不简单——它既是种价值观,也是学术思想,更是一种研究方法,背后藏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为了说明“互惠”这事儿自古有之、中外皆然,赵教授搬出了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兰岛土著“库拉贸易”,还翻出了咱老祖宗的《诗经》《百道梵书》里的例子。他重点解读了费孝通先生那句特别有智慧的话:“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赵教授说,这短短十六个字,蕴含着处理从个人之间、到社会之间、再到国家之间关系的“中国智慧”,简直是为破解当今世界十大关系难题(中心VS边缘、循环VS断裂、包容VS对立、贫困VS富有、真实VS虚幻、距离VS融合、南方VS北方、集体VS个体、经济VS文化、存在VS价值)量身定做的“钥匙”。

整场讲座下来,感觉就是:思想够深、知识够密、例子够多,气氛也挺活。让在座的师生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无论是看家庭关系、职场那点事、师生相处、社会交往,还是复杂的国际关系,从“乡土性”和“互惠性”这俩角度去琢磨,都能找到该遵循的价值准则和方法思路。赵教授强调,眼下这个时代,个人越来越突出,数字技术又把地理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想想手机一点就能联系千里之外),互惠人类学这套理论观点和价值逻辑,对咱们大学生来说特别有用。往大了说,能帮咱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往小了说,对在校园里、在生活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主讲人简介】
赵旭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师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转型人类学、城乡社会学、法律人类学等,发表过大量中英文论文和专著,比如《权力与公正》《否定的逻辑》《文化转型人类学》等等,在学界很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