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院这个“小学期”有点忙:扎进企业,听大咖聊,动手实践,就为培养懂数字的财经新锐!
数字时代说来就来,财经这行变化太快了!会计学院没闲着,趁着“小学期”实践周这阵子,实实在在折腾了一把。学院的想法很明确:光在课堂里讲不行,得让学生们走出去、听进来、动手干,真正摸清数字财经的脉。于是,调研、讲座、实践课轮番上阵,硬是搭起了一座桥——一头连着最前沿的技术和企业实战,另一头就指着咱学生们怎么成长,目标就是培养脑子活、专业硬、能跟上时代的财经人才。
真跑真看:数字技术,原来就在身边!
这次可开眼了!学院带着师生一头扎进了国家超算太原中心。那台叫“太行一号”的大家伙,就在眼前轰隆隆地跑着。人家那全泡在液体里降温的黑科技(全浸没相变液冷),省电又高效,真不是吹的。更酷的是,看到它怎么用在保护文物、分析网络舆情这些接地气的事儿上,才明白超级计算离咱生活一点儿都不远。中心那边也挺够意思,说以后要用他们国产化的全套设备,给咱们学校搞跨学科研究提供算力支持,一起搭平台,这机会难得!
转头又跑到了中铁十七局。人家的财务共享中心,那才叫数字化!流程嗖嗖的,把传统的核算和管钱那套优化得明明白白。听着他们从铁道兵一路走到今天的现代企业,故事本身就挺励志。座谈时聊嗨了,重点扯到“BIM+无人机”这些技术咋用在工程上,聊着聊着大家共识就来了:现在做财务,光会记账可不行,得懂业务,会分析,能帮着做智能决策。一拍即合,当场就定下来要共建实践基地,搞“双导师”——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一块儿带学生,这下实践机会稳了。
大咖开讲:行业咋变?未来咋走?心里得有谱!
“小学期”的讲座也是干货满满。上海证券报的郭瑞坤总监专门跑来,聊《风口之上——市值管理那点事儿》。从市值是啥开始掰扯,讲它跟企业价值怎么勾勾连连,还甩出几个A股的活例子讲怎么经营价值。听得大家热血沸腾,对资本市场那些新玩意儿讨论得贼热烈,感觉课本跟真实市场之间的墙,好像被凿开了一道缝。
省委党校的聂娜主任则把目光拉回山西,主题是《数字经济咋带山西飞?》。她没空讲虚的,直接把数字经济放在全球大背景和“能源危机”这种现实难题下看,讲数字技术怎么把老产业给“整容”了。特别强调咱们山西这个能源大省,想变绿、想发展,数字经济绝对是条好路子,得抓紧!
还有位实战派——山西低碳环保集团的会计师徐若冰,在实践讲堂上给大家捋了捋“财务行业变变变”的五部曲,从用电脑记账一路讲到AI时代。她直接把财务岗位比作“金字塔”,拆解得清清楚楚。最后亮出杀手锏:想在财务这行混得好,光有证不够,还得有真本事(技能),更得有想法(思维),这三样凑齐了才算有竞争力。这职业路线图,画得够明白!
动手实践:课堂学的,到现场去验验货!
光听光看哪够?学院直接拉了一百多号师生,跑到祁县搞沉浸式学习。这条线设计得挺有意思:传统产业(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历史文化(王维小镇)→现代科技和生态治理(昌源河湿地科普馆),串起来看。
在红海玻璃园,看老师傅的手艺撞上现代设计,火花四溅;在王维小镇,感受盛唐的诗意,再看看科技怎么给当地经济添柴加火,对比鲜明;到了昌源河湿地科普馆,大家就着环境会计那点知识,讨论起怎么给生态算“身价”,专业视野一下子就拓宽到环保领域了。
山西省博物院的“晋商魂”展厅更是必打卡。看着那些老账本、老票据,听着讲解,晋商那股子劲儿就透出来了:对规矩的敬畏、对诚信的死磕、对账目那叫一个较真儿!这些东西,虽然隔着几百年,但在今天搞数字财经,依然是咱安身立命的根本——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啥时候都不能丢!这种精神传承,比多学几个公式还重要。
折腾一圈,图个啥?闭环培养!
从超算中心的前沿震撼,到中铁十七局的实战探秘;从专家们分析宏观趋势,到前辈手把手拆解职场技能……学院这波“小学期”操作,算是把“学、研、产、用”给串起来了,形成了一个挺实在的育人闭环。
说白了,就是使劲儿把政府、企业这些资源拽进来,眼睛盯着行业最前面,然后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土壤里去摔打、去碰撞。这么一来,不仅把会计学跟大数据、AI这些硬核科技搅和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学”和“做”的反复拉扯中,终于看清了在数字洪流里,自己该往哪个方向使劲儿游。
会计学院现在认准了“实践+专业+人文”三合一的路子,就是要给学生打牢专业本事和职业精神的底子。以后?肯定还得接着这么干!深化合作,把实践教学的网织得更密实,目标就一个:培养出专业底子扎实、数字工具玩得转、心里还装着社会责任感的财经新力量,给咱们这片地方的发展,实实在在地添砖加瓦、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