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刊编辑组团进校园!这场聚焦黄河的论坛在财大开聊了
上周一(7月7日),山西财经大学校园里挺热闹。中国地理资源领域的一批顶尖学术期刊的编辑们,组了个“期刊集群”小分队,把他们的“进高校”系列活动第一站放在了这里。活动名字挺大气——“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高质量发展论坛”。除了这些期刊大佬,还有咱山西省搞地理、资源环境研究的师生们,加起来80多号人,一起见证了这场活动的启动。
这次论坛,核心就是聊聊咱们母亲河——黄河的事儿,特别是资源和环境这块,怎么跟高质量发展挂上钩。论坛特别关注了山西高校在地理学研究上的特色和成果。怎么聊呢?形式挺丰富:有大咖的主题报告,有编辑们围坐一起的圆桌讨论,还有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环节。说白了,就是想让期刊编辑们多了解一线的新鲜研究,开开选题的脑洞,也帮咱高校师生提升下学术水平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活动来头不小,由中国地理学会下面的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和期刊集群建设工作委员会联手张罗。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学术期刊中心是主要操办方,山西大学、山西农大、山西师大、太原师院这几家的地理/资源环境院系也都出了力,联手把这事儿办成了。
启动仪式上,咱财大的田祥宇校长、山西大学的王仰麟书记(他也是地理学科评议组的头儿之一),还有中国地理学会的王岱执行秘书长都讲了话,对活动寄予厚望。米子川副校长主持了开场。
干货满满的主旨报告
重头戏是两场主旨报告。打头阵的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大管家”之一,何书金研究员。他身兼数职,既是学会副秘书长、出版委主任,也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期刊中心的常务副主任和《地理学报》的副主编。他讲的题目是《中国地理资源刊群赋能学科创新与服务国家建设》。何老师掰开了揉碎了讲,带大家回顾了地理资源期刊集群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影响力有多大。更关键的是,他瞄准了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给咱们自己的刊群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路子。
紧接着,咱财大资源环境学院的“当家人”班凤梅院长也登台了。她结合自家学院的探索,分享了《财经类高校地理学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讲得特别接地气,给在座的财经类院校搞地理的同仁们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青年才俊秀成果,编辑大咖现场点拨
论坛还专门给年轻人搭了台子。来自财大、山西师大、太原师院等校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纷纷亮出了自己最新的研究干货。这环节可热闹了!台下坐着《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生态学报》、《地球环境学报》、《地球与环境》等等一大票牛刊的编辑们。他们可不是光听听,而是实打实地对每个报告“评头论足”了一番,从观点新不新、框架扎不扎实、逻辑严不严密等角度,给台上的年轻人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和指导,现场交流味儿十足。
另一边厢,期刊编辑们的圆桌会议也聊得火热。大家伙儿重点讨论了期刊自身学术能力怎么提升、怎么更好地扶持青年学者成长、以及期刊出版的规范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意义不止于一场会
这场论坛,可不仅仅是展示了一圈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际应用)。它更巧妙的地方在于,搭起了一个“期刊 - 高校 - 青年学者”三方互动的平台。你想啊,顶尖期刊的编辑直接对话高校师生,特别是年轻人,这感觉就像给地理学这门学科的传承与创新,实实在在地夯了块基石。它生动地说明了,好的地理学期刊,对推动学术发展、助力青年成长有多重要。对咱们财大来说,这次活动也让咱地理学科的影响力又往上蹿了一截,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朝着更高质量、更有内涵的方向发展。
小科普: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啥来头?
可能有些朋友好奇这个“中国地理资源期刊集群”到底是啥?简单说,它是由中国地理学会牵头,联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一起打造的。在国内地理与资源领域,它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专业科技期刊联盟,堪称“学术旗舰”。就在今年(2024年),在中国地理学会的推动下,这个刊群成功拿下了国家级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2024-2028)”集群化试点项目,而且是全国理学类学会里唯一入选的!厉害吧?这次“进高校”系列活动,就是刊群整体发展战略里关键的一环。目的就是要把期刊的学术生产和知识服务,跟高校最核心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深度揉在一起。最终目标?是想打造一个“集群—高校—学科”命运共同体式的创新模式,为我们国家在地理资源领域争夺更多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前铺好人才和平台的基石。